“裨”字的读音:“裨”字有两个读音,分别读作【bì】和【pí】,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:“接益也。从衣卑声。”从构字上看,“裨”是个形声字,左形右声,偏旁为“衣字旁”,所以本义为接续,补缀(衣物)。比如裤腿短了,接上一块,就是“裨”。
(戈冬)簋盖铭文·西周中期
“裨”字的含义:
“裨”读作【bì】时,一般用作动词,意为“修补”。南朝梁.王琰《冥祥记.赵泰》有句:“乃遣泰为水官监作吏,将二千余人,运沙裨岸。”此句中“裨”字指的是修补岸堤。
另外,“裨”还可引申为“增加,帮助”,例如成语:大有裨益、无裨于事。《晋语八》:“子若能以忠信赞君,而裨诸侯之阙。”
“裨”读作【pí】时,一般为形容词。因为本义是衣物的“接续,补缀”,那么所用的一定是小块材料,所以,引申义为“小的”或“偏的、副的”。
《文选.张衡.西京赋》:“尔乃商贾百族,裨贩夫妇。”裨贩就是小贩子。
中国古代秦、汉、三国时期之有一武将名称为“裨将军”,与偏将军同列五品,在偏将军之下。所谓“裨将军”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副将,“裨”为“副”之义。
有人认为“裨将军”是等级非常小的官,这可能是把“裨”字和“稗(bài )官野史”的“稗”字混淆了。实际上“稗官”是很小的官。而“裨将军”通常都从校尉或都尉、护军升迁,有权参与军中帐议,是在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。
“裨”用作人的姓时,也读作【pí】,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大夫叫裨谌(chén)。
《论语》中的“裨”字:子曰:为命,裨谌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修饰之,东里子产润色之。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
裨谌、世叔、子羽、子产四人都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要。
子产,姬姓,国氏,名侨,字子产,又字子美,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。子产主政郑国期间,改革内政,慎修外交,捍卫郑国利益,极受郑国百姓爱戴,后世对其评价甚高,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,清朝的思想家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。
世叔,真名叫游吉,姬姓,游氏,名吉,字子太叔。他善于辞令,多次代表郑国出使晋国和楚国。游吉曾辅佐子产执政,公元前522年,继任子产主政郑国。他曾经阐述礼和仪的区别,认为礼是天地经纬、上下纲纪的准则。
“行人”在古代为官职名称,就是外交官。子羽名叫公孙挥,郑国的大夫。子产执政时,任人唯贤。公孙挥了解四方诸侯的政令而且了解他们大夫的家族姓氏、官职爵位、地位贵贱、才能高低等等。郑国在外交上有事时,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方诸侯的政令,并且让他写一些有关的外交辞令稿。
在《论语·宪问》中,孔子说:“郑国的法令(或外交辞令),都是由裨谌起草的,世叔审阅的,子羽修饰的,子产润色的。”孔子以郑国为例,讲了一个从政原则,即重要的政令、法律法规、政治制度、还有外交辞令,在颁布之前一定要反复讨论,反复修改,而且是群贤和衷共济、精益求精的结果。人听起来像不想古罗马的元老院?只是人数太少了。
“裨谌草创之”的意思就是“裨谌起草”。
“裨”的字源演变:
金文
说文小篆
楷书